相信每个读过《荷塘月色》的人,都会为清华园的美而神往。历经90载风雨岁月,清华园已经成为清华人的精神家园。在迈向新世纪的时候,清华园新一代的主人提出:清华大学要建成“绿色大学”示范点。
早在1998年召开的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研讨会上,校长王大中便阐明了建设“绿色大学”的构想: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环保产业,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使清华大学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已经把建设“绿色大学”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年多来,清华大学正一步步向“绿色大学”迈进。1998年秋季,清华的本科生们发现自己的课表上多了一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概论》,而当他们来到教室,发现站在讲台上的竟是钱易、曲格平院士等著名环境专家。环境系、土木系、材料系、生物系以及21世纪发展研究院结合自身特点,为想了解环境知识的学生准备了丰富的“选修大餐”。课堂外,清华园中还活跃着一个“绿色协会”,他们发起的“绿地认养”活动为清华的每一片绿地都找到了尽心尽职的“主人”。在学生紫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倡导下,清华学子都养成了就餐时自带餐具的好习惯。在清华,“绿色教育”可谓深入人心。正如计算机系的一位同学所说,“在这里,我们时刻都感受着一种绿色氛围的熏陶”。
陈教授已在清华园住了40多年,他告诉笔者:“往年到了供暖时节,校园便到处是烟尘,这两年情况好多了。”这是“煤脱硫技术”的功劳。近年来,清华大学涌现了电动汽车、太阳能节能灯、垃圾焚烧装置、煤脱硫技术等一大批环保产品和技术,成为清华科技成果中一道绿色的风景线。如今在清华园中行驶的校内公汽,都是实现了尾气零排放的电动环保车,校园的路灯也都改由太阳能供电。在举世瞩目的滇池污染治理工程和北京市改善大气质量的对策研究等项目中,清华大学的环境专家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绿色科技”意识可以说已经渗透到学校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每个项目的全过程,撒播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知名学府,清华的园林景观建设既要做到美化绿化,还要充分体现世纪名校的文化底蕴”,清华大学绿色办公室的王志华副主任如是说。漫步于清华园中,主楼前广场气势宏伟、绿化带南北贯通,万泉河水穿过校园,北院区草坪绵延起伏、石径回环蜿蜒……现在校园绿地总面积已超过130公顷,绿化覆盖率超过50%,园内各种树木近20万株,真正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每个身居其中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清华园越来越美了。但“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美化校园,而是要把校园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一个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技术应用的示范区。为此,清华大学积极利用先进科技开展校园大气净化工程、校园水治理工程。集中供暖、实现煤改气,建设校园交通安全监控系统,启动废水二次利用工程,开通环保电动车,利用太阳能抽水及照明,推广氟里昂替代品。环境的改善给古老的清华园带来了更加蓬勃的生机。
王志华介绍说,按计划,“绿色大学”的建设将于2006年完成。到那时,不仅要实现各项目标,更要使清华人像一个个绿色的种子,撒向全国各地和各个行业。